第六百七十二章 汉王(一)-《三国之公孙大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陈登笑道:“曹军覆灭在即,陛下与曹丞相关系匪浅,应该是要一叙的。而且……汉帝的事情,无论是登还是都督都不好处理,唯有陛下才行。”

    高顺心头松了口气,赞同道:“没错,刘氏根深蒂固,最后会怎么样,还需陛下一言而决。”

    就近些年,不,应该说近百年来看,刘氏的所为,实际上对百姓的伤害极大。黄巾起义,并非偶然,而是长久以来的困苦,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,方才在有人站出来的时候,选择了反抗。

    毕竟民不与官斗!只有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,他们才会不得不反。

    像高顺等人来说,实际上受到的影响不小,要说对刘氏没有恨那是不可能的。但是要他们斩了刘协,也不是那么容易。

    这就是刘氏统治四百年的威力!并不是简单一句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可以解释的。

    陈登点头,又道:“不过,我们也该加强攻势了。”

    “禁卫的实力确实很强,但是他们到底人数太少,又要兼顾皇宫守卫,能分出来的人手不过三五千而已。或许仍是能护住陛下,但是凡事都有万一,若是出现意外,无人能承担得起。”

    高顺赞同道:“没错,所以首先就是要通知高览副都督,同时加快调兵。”

    陈登点头道:“好,高览副都督那边由都督来通知,调兵的问题则由登来负责。”

    南军计有五十五万之巨,而今投入大战的是仅有三十余万,就算除去部分用于守御各地的士兵,也尚有十万人马可调。十万人,已经足以大大加快速度,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    高顺想了想,同意了下来:“好,就这样定了。”

    随后,陈登又建议道:“此时曹军士气衰颓,都督或可大军前出,进抵许昌,后面分兵围城。”

    高顺眼前一亮,道:“而且可以先一步切断许昌和陈留的连续,或可逼迫陈留剩下的城池投降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,高顺就领兵十万,长驱直入,扑向许昌东北面的扶沟,当道下寨,威吓许昌,并不直接围困许昌,以免陷入四面围困的局势。

    不过陈登并未随行,而是停驻外黄,负责调兵,以及围困其他城池的军务。几乎高顺每南下一地,就有一城被围困。陈留、雍丘、圉县、襄邑、尉氏、扶沟等,无一落空,稳住了高顺后方的局势。

    此举十分冒险,但是十万大军分兵围困至各城,少的数千,多的如郡治陈留足有一万五千人,再加上之前的大败,以及外黄等城的陷落,也是令各城的曹军不敢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曹操得到消息,只得传令从陈国、汝南调兵,增援许昌,在东面的洧水西岸立下营寨,防止突袭。这也是高顺最后选择威吓,而不是围困许昌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 当此之时,后续的援军相继抵达,分作两部。一部两万人,从河内、青州等地,经东郡增援陈留;一部八万人,从青州、徐州增援高览。

    高览自领大军依照张纮临别前的计划,攻打城父,随后南下,直插汝南腹地,搅乱豫州的局势。援军则自谯县北上,袭取鄢县,阻绝梁国等地与许昌的联系,同时又与围困己吾的南军取得联系,稳固鄢县的局势后,继续北攻梁国境内其余城池,彻底将济阴、山阳等郡孤立起来。

    其间曹操手下众人也不是没有请命出兵之人,但是都被曹操拒绝,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梁国陷落,兖豫二州彻底被切割开来。

    丞相府书房。

    在曹操拒绝了手下人的建议之后,程昱思索再三,再次求见了曹操。

    “丞相真的决定了?”

    曹操知道这个老部下看出了自己的想法,他也没有瞒着的意思,直接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程昱不由有些失神,有心直接离开,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:“难道陛下不同意南撤?”

    谁都知道刘协就是个幌子,他同不同意没用,关键是曹操怎么看。

    “没用的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