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零四章 公孙度教子-《三国之公孙大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只听公孙度又道:“若是真是这般,那为何皇帝一死,无有继承人,天下便会大乱,为何?若是不重要,如何会引起这样的情况?”

    公孙毅只觉得脑子有些不够用,虽觉公孙度有强词夺理之嫌,但这话未尝没有道理。

    公孙度面色恢复淡然,徐徐解释道:“要想治理好国家,关键在于什么?在于吏治!如何维持吏治清明,才是长治久安的主要影响因素。”

    “百姓追求的是什么?最基础的便是吃饱穿暖!只要能做到这点,普通百姓谁会愿意冒着杀头的大罪去造反?”

    公孙毅肯定的点点头,道:“父亲所言极是,普通百姓并不会想那么多,只要能吃饱穿暖,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家人的性命。”

    顿了顿,公孙毅又道:“所以父亲便会先行组建吏部,为的就是保持吏治清明?”

    公孙度点点头,又摇摇头,在公孙毅诧异的眼神下,解释道:“有道是‘水至清则无鱼’,绝对的吏治清明是不可能的,人有七情六欲,必然会遭受一定的影响,不同的人,遭受影响的程度又是不同的,所以能做的应该是维持一定的吏治清明。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公孙毅听得此语,是真有些不理解了。

    公孙度却不做理会,只是道:“这些,你只要记住就行了。以后自会慢慢理解的。”

    公孙毅只能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说完百姓,又来说公侯。”

    公孙度徐徐道:“要说造反,你看古往今来有谁是寻常百姓完成改朝换代的,即便是本朝的高祖,也是泗水一亭长,也是个小小的官。况且,说句不好听的,刘邦得天下只是偶然,否则根本不能轮到他,没有楚霸王,刘邦亭长之徒,焉能推翻大秦?所以,没有了百姓造反的可能,就要注意这些公侯。”

    “公侯一般来说,不是颇有家财,便是卓有声望之辈,甚至兼而有之,若是这些人有些造反,想要蒙蔽底层的百姓,办法简直不要太多,随便说些对朝廷统治者不利的话,就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,然后拉开造反的序幕。”

    “那应该如何解决此事?”公孙毅好奇道。

    “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封公侯。”

    公孙度的话让公孙毅感到愕然,不等再问,便又听到——

    “少封不等于不封,只是敕封的难度上升了而已,但同样的也会让得到封赏之人获得更加多的声望,算是有利有弊。但是总的来说,利大于弊,因为人少人,便更好控制,无论是放在身边,还是外放,都要方便监视得多。”

    公孙毅想了想,觉得有理。

    “不过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。”

    “那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?”公孙毅问道。

    公孙度缓缓吐出八字——

    “文安天下!”

    “武镇八荒!”

    接着,公孙度又解释起来:“治理地方依靠的还是文士,而不是武人,只能算是从旁相佐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